出生於九份,現年84歲的胡達華於60歲因緣際會,從未受過正式美術教育的他,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天賦,開創了自稱為「金屬馬賽克」的獨門「釘畫」藝術創作方式。以鐵鎚、五金,片片拼湊出記憶中的九份景象,並榮獲朱銘創作首獎,受邀至世界各國辦展,被譽為「國寶級釘畫大師」。
讓我們透過線上近距離體驗,欣賞一鎚一釘下的金屬馬賽克視界,與胡達華老師一起追尋每個珍貴的生名旅程記憶。
透過將鐵鋁罐色塊層層疊疊的方式,營造獨特的光影點描效果,讓畫面充滿印象派表現主義的生命力!藝術家胡達華作品最引人入勝的奧妙之處在於「距離」。從近往後拉遠到逐漸產生即將辨識出完整圖像的變化,之間許多偶然發現的驚豔小色塊,到一幅確定影像的圖畫。無論遠觀近看皆有著令人著迷、欲罷不能的視覺效果,牽引出值得細細玩味的地方情感。
胡老師創作主題許多都是圍繞著九份山城的。身為九份人的胡達華,對於原生地一路的興衰發展,以及一景一物皆蘊藏著深情與關懷。幾十年來對老家的眷戀從不曾改變,對他而言,九份是他唯一的家鄉,也是擁有最美麗回憶的故鄉。
老師對中學時搭公路局趕火車通勤上學的景象仍歷歷在目,因為當年最怕會趕不上火車上第一堂課(公車班次少,間隔時間又長,九份的孩子從來趕不上早自習或升旗典禮)。那時九份到瑞芳的唯一公車路線僅有兩台車,如不幸客滿,在九份站就會過站不停。而公路局老車由於地形崎嶇,路況不佳經常故障。一旦故障就只能徒步到瑞芳火車站。老師憶起半途中老公車熄火,司機必須跳下車,轉動車頭前方的一個 Z字手動發動桿來發車。公車內檜木製的座椅約四到五排,當然少不了令人仰慕的"バスガール"–車掌小姐。畫中老巴士雙邊的三角旗就是當年手動的"方向燈",左轉升左旗,右轉升右旗。在那個年代求學辛苦、老車更要逞勇!
1938年,胡達華於新北市瑞芳區九份出生,在山城度過青澀時期的他,成年後到臺北從事五金業為生活打拼;隨著歲月更迭,故鄉九份因日趨商業化、異鄉人湧入而驟變。憂心故鄉, 古樸生活、景觀風貌消失殆盡,胡達華老師說,「我做五金,我是九份人,我要用五金做出現在已經沒有的九份。」。於是退休後,他以最熟悉的金屬媒材,創作獨樹一格的訂畫,秉持著對美術的熱愛及五金的情感,把童年對山海、 人事、景物的記憶,一釘一槌地幻化成生動場景,躍入觀賞者腦海,讓百年礦山風采永續傳承。
胡達華老師說,他創作的時候,不打草稿,用色塊堆砌出自己想要的畫面。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才會讓作品蘊含這麼豐富的情感和活力;彷彿是把自己對美的感受,直接釘進木頭裡。
多雨、且靠山傍海的九份,房舍結構及選材必須能夠抵擋長期不間斷的風雨日曬﹐更要能防颱。從聚落房舍多元樣貌的各式屋頂帶著我們回首九份山城曾經的風雲歲月痕跡。尤其在屋頂木板上鋪設一層抹上黑色柏油的「油毛氈」,既經濟實惠又防風防雨,但夏天吸熱為其缺點。隨著都市現代化,當地居民已逐漸以水泥屋頂取代,特有的黑油皮屋頂景觀已逐漸地消失。
輕便路、台車以及穿梭小路中的挑擔小販扮演著活絡城鄉經濟及人與人間連繫的重要角色,也是舊時九份山城因應特殊地形的特有"物流"方式。堪稱山城行動百貨店的「貨郎擔」,賣貨郎挑著擔、搖著波浪鼓在大街小巷兜售雜細,不管是女紅用品、水粉胭脂抑或髮飾髮蠟等,舉凡能讓女士變美的用品,總能吸引她們圍觀購買,當然也少不了各式花俏的糖果零嘴。當年在出入不便的九份山城是婦人與小孩的最愛!